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写父亲
  □赵付友
  我父亲生于1933年,1993年因病去世,享年60岁。奶奶说父亲没有上过学,我也感觉父亲是文盲。
  从我记事时起,就知道父亲外出当工人了,母亲负责家里家外的一切。成长的岁月里,我的眼中,父亲就是一个长年在外打工的人,说家是他的旅店,一点也不过分。体现在我身上的父子之情远不及母子之情。
  上初中了,我才知道父亲在公社机械厂工作。父亲看我是一个读书的料,就把我从村小戴帽初中转到了公社中学。新的生活环境里,我和父亲的关系是:白天学校放学,我回到父亲的单位找父亲吃饭。父亲说,吃饭了,我回答,嗯。父亲说,吃了饭上学去,不要乱跑。我说,中。父子之间的语言交流,言简意赅,丝毫不拖泥带水。你要想再多听到一个字,用旁人的话说,简直比登天还难。
  初中毕业,我考上了驻马店师范,需要去公安派出所办理农转非手续。我问父亲如何办,父亲回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想当初,无论是我报考志愿,还是参加考试,不管是去报到上学,还是离家三年到师范学校学习生活,父亲从来不管不问,完全由我决定。
  爱人问我为啥不写一点文章来纪念父亲,我绞尽脑汁努力追寻和父亲相处的往事。思来想去,我的结论是:父亲一生,从来没有做过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儿。他没有像黄继光堵枪眼一样的壮举,也没有像刘文学抓坏蛋一样保护集体财产;没有大火中救人的英雄事迹,没有打架、斗殴、抢劫、偷盗以及黄赌毒经历。不是大英雄做派,缺少违法犯罪的轰动效应。对于一个没有特征的父亲,我能从何处下笔?
  我和父亲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走进人群里,马上会被“淹没”。正像一位哲人说的一样,好比一粒雨滴,一旦滴进大海,就完全融入了海的世界。好事没有,坏事不做,父亲真的没有一件可圈可点的大事儿给我留下深深的烙印。
  朱自清要去北京发展了,有父亲去车站送他,还给他买橘子,假如把朱自清换成我,打死父亲,他也不会送我的。我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一无光鲜的背景,二无坚实的靠山。别的学生一旦在学校犯错了,有家长去找老师赔情,而我,连犯错的勇气也没有,因为父亲从来不踏进学校半步。
  写作没素材,心里没灵感。我把心思诺诺地告诉了爱人,爱人久久地对视,想批我,可又不舍得。我接着说,其实,每年过父亲节,我都想给父亲写一点东西,就是苦于父亲的一生太平常,写父亲的事儿推了一年又一年,节日前想法满满,节日来了又腹中空空。猛然间,今年的父亲节又来了,我依然没有为父亲写出一点东西,也难怪爱人突然质疑我的业余作家身份了:今年,如果还见不到你写父亲的文章,我也想打假;这年月,想不到作家也有假冒的。
  打假我也写不出来。自知理亏的我,轻轻地回敬了爱人一句。离开餐桌,我打开手机玩微信。突然,我看到了朋友圈里的一个段子:虽然您没有让我住上别墅,但也没让我流浪街头;虽然我没有穿上几千元一套的名牌服装,可您并没有让我冻着;虽然我不是富二代,却从未少过我的零花钱;虽然没有带我吃大餐,却从不让我饿着;老爸在我心里是最好的。致最爱的父亲,我最爱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