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泮明
刘名扬,字协堂,上蔡县东岸乡小刘楼村人,1870年出生,1955年去世,享年85岁。
刘名扬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自幼奋发读书,于清朝末年考取秀才,原在本村开馆授学,后搬迁到东岸南街住,在祥符寺大殿前院教私塾。
他既教“蒙馆”,又教“大馆”(相当于现在的中学)。所谓蒙馆,就是对七岁以上的男童(当时不收女生)进行启蒙教育,第一年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后逐年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即所谓的“四书”。而大馆是指读完“四书”以后的大龄学生,教授《诗经》《周易》《春秋》等,即所谓“五经”。老秀才对写毛笔字相当重视,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写一篇大楷,交由老师批改。大馆学生则7至10天交一篇作文,要求绝对是八股文体,要用毛笔写蝇头小楷,且字体必须工整,否则会受到批评或体罚。
我幼年在老秀才的“童馆”里读完了“四书”和《诗经》。因我们年龄小,老秀才没有开讲课文,只让我们大声背诵课文,家长叫“背天书”。虽不甚理解课文的含义,但给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当时就读“大馆”的学生有孙克化、孙克端、孙克让、袁本善、刘绍诗、张敬迁等,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都成了新中国的栋梁之材,有的还担任了领导职务。如今,他们都到了耄耋之年,不少人已经作古。
刘名扬娶妻两房。前妻生二子,长子刘伯勋,聪颖过人,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精通孔孟之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据说,如果不废除科举制,他一定会考取举人甚至进士。刘伯勋曾在刘寨村教“蒙馆”,因染上毒瘾,身体每况愈下,英年早逝。次子刘东亮,生性迟钝,学业无成,在家务农,已去世。续弦携幼子改嫁到刘家,老秀才给其取名刘知义。知义随继父学诗写文进步很快,不到二十岁就跟随继父教“蒙馆”,是老秀才晚年的得力助手。新中国成立后刘知义成为人民教师,后在乡教管站工作,现已去世。
刘名扬成名后从不涉足政治,不为官,不为吏,一心教书育人。他作风简朴,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群众若有红白大事,如婚丧嫁娶、还愿唱戏、落成典礼等活动,只要找到他,从不摆架子,总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在东岸周围声望很高,就连原国民党师长张占魁每次回家省亲时,都要登门拜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