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卖洋葱
  □陈健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我的农村老家,家家户户都会种植洋葱,洋葱收获后大多到集市上出售,当时价格最高两三毛钱一斤,价贱时只有四五分钱一斤。
  记得有一次帮家里卖洋葱,正是收麦时节。用自行车驮了满满3大袋洋葱到集市上卖,临近中午了,还斤两未售。头顶上的太阳火辣辣的,整个大街上空荡荡的,几乎没有一丝逢集的迹象。“嗨,也不说赵庙卖洋葱中啦,这到晌午头了也没发市。”我忍不住丧气地抱怨一同前来的小叔,就是他说赵庙的洋葱价格好销售快的。
  “谁知道这满大街的扔根扁担也砸不着一个人呢,真是赶了一个背集。”小叔也一脸无奈、一脸意外。
  “人都到地里收麦去了,哪还有闲人顾得赶集哟!”当地一位老人对街上为何无人作了解答。
  那时割麦用镰刀,家家户户只要有劳动能力的,都要赶赴麦田,以防不测之天。上苍若来个连阴雨,到手的粮食可就泡汤了,龙口夺粮啊!只有收回家里才心安。
  太阳照在头顶上,整个上午分文没有卖到,此时肚子“咕噜咕噜”地叫着,所有餐馆也处于暂停营业状态,一切迹象表明,忍饥挨饿再带着200余斤的洋葱返回已成定局。“把洋葱装车上咱走吧。”小叔发话了。
  从赵庙集往家赶,先是20余里的泥巴路,带着沉甸甸的洋葱骑行将近10里路,肚子饿不说,口又渴,在就近路边的村上找了一眼压水井,咕噜咕噜喝了一大瓢,顿时浑身精神了许多,骑上车继续赶路。骑了一段,汗周身流淌,我越发觉得体力不支,“坚持吧,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你说该咋搞?”小叔看着我十分艰难地蹬着车,就为我鼓劲。在离老家还有10余里的柏油路边,我停了下来,实在是一丁点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得坐这歇歇,实在是骑不动了。”我喘着粗气,冒着虚汗,靠坐在了路边的一棵大树下。小叔看我坐在那没有起来的意思,嘴里嘟囔着,兀自走了。
  我坐树下,不多时就迷迷糊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一睁开眼,太阳已快落山,站起来摇摇晃晃地骑上车子回到家,把车子在院子里放好,就倒在了厨房里那张属于我的床上,待我再醒来,听见老娘正演奏着锅碗瓢盆“打击乐”。
  从老家走出来到县城机关工作已20多年了,时常与朋友在酒店聚餐,他们每次点与洋葱有关的菜肴,比如洋葱杏仁、洋葱拌荆芥之类,我就想起农村老家种洋葱的那个年代,脑子里就浮现出麦收大忙季节骑自行车到永兴镇赵庙集卖洋葱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