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15日
于营村的小康路

  西平县盆尧镇于营村是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敬老爱老先进单位、国家级生态村……
  文/图 全媒体记者王冬霞
  通讯员 赵付友
  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贫困村,发展到今天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于营,究竟遇到了谁?赢得了啥?
  近日,走在去于营村的路上,记者看到:阡陌交通,互通互联;一路一景,景色各异。其中,于营路种植有法国梧桐、大叶女贞;福临路种植有大叶女贞、海棠;振兴路种植有法国梧桐、大叶女贞、樱花、红叶李;崇尚路种植有红叶石榴;幸福路种植有大叶女贞、海棠。
  在于营村委大门口,记者见到一名保洁员,他回答了我们的疑问。于营之所以能有今天,是遇到了国家的改革开放好政策,遇到了一位带领村民致富的好支书,遇到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好机遇。
  “于营,赢得了什么呢?”大家问。他嘿嘿一笑:“都在眼前摆着哩,你们看吧。”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走进了于营村工业园。工业园里,有1999年5月招商引资来的国红五金配件厂,有2000年引进来的华瑞五金厂等四个工厂,安排本村村民1500多人就业;当年建厂,当年见效益。2019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00元。“谁的大手笔啊,一下引进这么多企业?”
  “当然是我们村党支部书记了。”
  改革开放初期,于营村走过一段弯路,集体经济一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负债;1998年3月,现任书记张爱琳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她从解决村民当前生活困难入手,稳定群众思想,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工业园。村民说,这叫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2006年,于营村委再次盘活闲散土地650亩地,新建兴达塑胶厂、一鸣食品厂,依靠发展工业带动农业,于营村集体经济再次发力。
  招商引资,强农固本。2016年9月,于营村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说起“一村一品”,菜农告诉我们,在特色种植上,2000年,于营村新建了占地2800多亩的日光温室。一座日光温室为农民每年增收10万元。2019年,于营村又投资50万元,建起了具有“一村一品”特色的冬暖式育苗温室,主产黄瓜、番茄。
  于营村会计说,目前,该村已发展特色葡萄种植200多亩,桃园、梨园150亩,全村3800亩耕地,流转给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500亩;全村现有17个专业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
  今天的于营村民,生活富裕,不愁吃,不愁穿。为提升村民们的精神生活,每年的五一节,于营村党总支都要举行以唱红歌为主题的歌咏比赛;引导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2019年,全村评选并表彰了“优秀党员”10人,“优秀网格长”5人,“立志脱贫户”2人,“五好文明家庭”7户,“道德模范家庭”4户,“美丽庭院”8户。
  走出于营村委,眼前都是忙碌收秋的村民,没有见到村党总支书记张爱琳,我问村会计:“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张书记呢?”会计拨通了手机,只听电话里传出:“我正和菜农一起在育苗温室里搞实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