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8日
以“网”为媒
西平县农特产品不愁“嫁”了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王冬霞 通讯员 李季军 尚雪宁)配货、包装、装车出库……12月26日一大早,位于西平县专探乡水泉汪村渔具产业园热闹起来,一辆辆大货车排队驶入,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对照淘宝订单进行发货。
  “为让顾客早日收到满意的渔具产品,我们都是在晚上打印当天的物流信息单,第二天早上天刚亮就开始按照物流信息打包发货。”专探乡水泉汪乡村党支部书记介绍,村里现有50多家渔具加工户,日发货量在1500单以上。
  时值寒冬,正是黑凤鸡出栏的时候,西平县二郎乡二郎村的张建红比往年还要忙碌。“我的黑凤鸡在网上宣传之后,订购的人越来越多。”张建红说。
  张建红是二郎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前段时间土鸡滞销急坏了他,也急坏了西平县委宣传部驻二郎镇二郎村第一书记焦艳艳。她给河南日报社记者打求助电话,通过《豫民帮忙》,给张建红家的300只黑凤鸡找销路。
  “有了网络这个渠道,我们能广泛地对村民的农副产品进行宣传,不少村民也将自家的农副产品拿到网上宣传售卖,销量逐步扩大。”焦艳艳说。
  近年来,西平县利用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助力农特产品“上网”销售。该县对职业农民、返乡创业青年、电商从业人员开展培训,通过专题培训、流量扶持、资讯指导等方式,帮助培养“三农”信息创作、农村内容电商等复合型人才,提升农民信息化素养,为西平脱贫振兴一体推进注入持续动力。
  借此机遇,西平县五沟营镇玉中石磨坊负责人吕海州通过培训,收益很多。“跟以前比,我们不再是单单将产品信息发在网上,而是利用图片、视频、网络直播实时跟踪发布,技术分享、互动交流,让消费者看得见、看明白,更加放心地进行网络购物。”依托互联网媒介,吕海州的网店日销700多单。
  互联网正悄然改变产品的销售模式,产品上“网”,打响了“西字号”农产品品牌,打开了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大门。近年来,西平县充分发挥网络扶贫的优势,积极整合资源,扎实推进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等工作,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搭上网络扶贫的快车,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