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广智
曾几何时,我对握有报刊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崇拜有加,万万不敢想象某一天自己能够当上报纸文学副刊编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经多次乘坐长途汽车到省辖市和省会城市有关报社送稿,希望编辑能够当面指点一二。当时的大部分编辑都非常敬业,看到大老远来的基层作者能够认真对待,如果赶到吃饭时间,有的编辑甚至领着作者到家里吃饭。
是这些善良的编辑让我受益匪浅,为我后来负责省辖市晚报文学副刊十多年打下良好基础。
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报名参加了天中晚报社的招聘考试,没想到被正式录用。一名基层文学爱好者,从此跨入记者、编辑行列。
到报社后,我除最初几年在采访部门和新闻编辑部任职外,大部分时间负责《天中晚报》副刊编辑工作。我非常珍惜和热爱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全身心投入了副刊的策划、选稿等。
大家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地市晚报文学副刊一直是刊登散文、诗歌、小说、文学评论等纯文学作品的领地,后来随着都市报的崛起,地市晚报副刊的文艺属性日益淡化,报纸副刊的作者主体已经不再是专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其作者群体更为广阔。一家城市晚报的副刊作者可以是干部、工人、农民、个体户,也可以是没有多少文化的老太太、邻家的小保姆,报纸副刊呈现更多样、更通俗、更民间、更大众化的特性。为此,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利用突出地方特色、巧打文化品牌、增强服务功能等来提升副刊品位,希望用副刊“留客”。
我当时认为,地市晚报副刊要体现地方特色,最重要的是要反映所在地方的区域特点、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城乡风貌等。一个地方特有的、原生态的素材和信息,是地市晚报最具价值的专利和优势。驻马店市因古为汝宁府(郡)属地,历代设皇家驿站,又盛产苎麻,故名曰“驻马店”,又名“驿城”。古往今来,这颗豫南明珠被称为“天之中”。为充分挖掘驻马店特有的原生态素材,《天中晚报》副刊所刊登的作品内容力求与驻马店的读者近些、近些、再近些,让本地的读者看到副刊时有一种亲切感、亲近感。
当时,在很多地市晚报副刊缩水、瘦身的情况下,《天中晚报》特别重视副刊品牌建设。据有关数据统计,在《天中晚报》的读者调查中,其品牌文学副刊《天中山》《百姓茶座》等,在整份报纸中的阅读率仍然保持很高。以《百姓茶座》为例,其体裁是“草根”散文、随笔,以第一人称为主。作者为“草根”阶层的业余作者,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点滴遭遇和经历,真实反映时代给予个体的烙印。这些版面的内容注重个体,更注重对个体心灵和经历的表达,是当时平民生活的世说新语和真实笔录,其文化品位深得广大读者赞赏。
《天中晚报》除经常在文学副刊版面举办征文、大赛,与作者、读者交流互动外,还在《情感倾诉》版开通全天24小时情感倾诉热线,记录读者的心灵独白,剖析读者的情感纠葛,解答读者的情感烦忧。
后来,网络博客的发展可谓势如破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网络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于一体,为网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及时双向交流和信息回馈渠道。这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传播模式,彻底改变了受众接触传统媒体时的被动地位,也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主动地位。我在《天中晚报》副刊开办的《博客文萃》就是充分利用了这种互动性,进一步发挥了《天中晚报》品牌优势而设置的栏目。《博客文萃》的内容以文学为主,同时还策划选题,为广大读者和作者提供及时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基于热爱和不舍,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晚报文学副刊编辑工作的老编辑,我曾想用副刊留住读者,也确实取得一定成绩。王苏辛、郑在欢、牛红丽、艾川、衣水、余子愚、江野、吴晓……这些文学星空熠熠生辉的名字,这些文学创作上的有志青年,大多是从《天中晚报》文学副刊上走向全国,成为当今全国文学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在全省乃至全国成名后,我利用副刊版面陆续对他们进行了专访,并建议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作协利用他们春节回乡期间召开了几次驻马店籍文学青年座谈会,以此激励更多的本土文学青年进行文学创作,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市晚报的文学副刊是报纸的文化名片和形象广告。多年的晚报副刊编辑工作的实践,让我始终相信这一点——报纸副刊,仍是现代报纸不可或缺的风景。因为它内容接地气,形式多样,拥有更广泛的读者群,在读者手中停留的时间长,甚至具有收藏、保存价值。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纸媒文学副刊的冲击显而易见,如何应对和转场,是每一名文学副刊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