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慧
草绿花香的五月,春暖日和,密密绿绿的枝叶间,一串串洁白的槐花缀满枝头。微风吹过,槐花跟嘤嘤嗡嗡相伴其间的蜂蝶一同摇曳起舞,荡来满树的芳香沁人心脾,令人迷醉……一次次梦回故乡,那洁白的槐花,影影绰绰地绽放,挥不去的往事,在记忆里一次次被翻找出来,那缠绵无尽的乡愁像一树洁白的槐花,永远开在故乡的五月……
捧起遂平县作家协会主席王海洋的散文集《洁白的槐花》,一字一句地阅读,很快就沉浸其中,流连其间,不能自已。“回过头来,看看来时的路曲曲折折,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辉煌的业绩,却也有许多零零碎碎的记忆。”作为一个离开故乡的人,怀旧是种难解的情结,而那些回不去的曾经,只有靠零零碎碎的记忆将它们重新拼凑,穿上时光的长线,将乡愁慢慢缝补。浓浓的乡音乡情,温暖的老屋,哭过笑过的故事,亲历过的酸甜苦辣,经年难忘、历久弥新。岁月匆匆,悄然流逝,故乡模糊了又渐渐清晰。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回忆往昔,也是在回首时才发现,曾经努力想逃离的地方,却是后来自己最想回去的地方。故乡是生命的根,时刻在召唤着漂泊的灵魂皈依,乡愁是无形的网,交织着人在他乡的叩问与追寻。
往事悠悠君莫问,百种滋味在心头。王海洋通过多篇散文记述了生命历程中的悠悠往事,无论是开心的还是愁苦的,都在他的笔下涓涓流淌,汇流成河。“那段岁月”“那个年代”“那时候”,想必写下这些词语的时候,往事一幕幕呈现于眼前,作者的心头也像打开了五味瓶,品一口,是乡愁,写一段,是深情。
“那时,人们一年四季就两件衣服,春秋一件,冬季一件。冬天的棉袄掏出棉花做成夹袄。夹袄再去掉里子,就成了单衣。”
“那时,每年都要到山上割黄麦草,修补房子。如果修缮不及时,到下雨时,总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那时,走亲戚的礼物是一包油炸的果子,为了省钱,很多人家都是自己炸果子。用绿色军用挎包装上两三包果子,就去了。那时走亲戚全靠两条腿,不管有多远。”
那时还有温暖的牛屋和牛屋里听不完的故事,给了我们多少难忘的时光;有寨外那口老井和寨沟寨墙,给了我们多少艰辛,又给了我们多少砥砺前行的勇气……那时什么都要靠人力,割麦、砍玉米秆、磨面、磨豆腐、拾柴火还有挑水。“刚挑水时,个子不够高,扁担钩长,只好将扁担钩一头向里绕两圈,另一头向外绕两圈,然后两手按住扁担前半截,走不远放下歇一歇,揉揉压疼的肩膀。上寨墙时,两手拖着前面的扁担,不让前面的桶碰地。下寨墙时,要压着前面的扁担,让后面的水桶尽量高些。”这段关于挑水的记述文字我反复读了很多遍,那个担水行走的影子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让我同情作者经受苦难的同时,也佩服作者面对生活考验的无畏和担当。不难看出,在那些年的磨炼中,有些经历是不堪回首的。而对于这些苦难的经历,作者有付出,也有收获,更悄然助长了一种叫作坚强的东西,在他以后的人生路途中,让他的脚步走得更加稳健,能毅然经受住岁月激流中的挫败和打击。
张爱玲说,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缓。儿时的记忆是懵懂的,但是能清晰保留下来的都是印象最深刻的,是温暖的,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回味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还不富裕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但那时的“我们”每天都玩得很开心,玩得兴趣盎然。白天,可以无拘无束的在小河里洗澡打水仗,到大树上掏鸟窝,去山林里打山果。夜晚还可以在村庄里聚集在一起疯玩上半夜,斗鸡、牛抵阵,然后就是满世界疯跑着捉迷藏,你藏我找,我找你藏,再简单不过的游戏玩法,却让参与者开心至极,玩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读到此处,感觉我的眼里和心里都热乎乎的,思绪仿佛也回到了童年。这些场景我们曾经都身临其境,这不是似曾相识,而是那个时代的真真切切的童年生活。不由得,我也想我的童年了!
“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虽没有牡丹的娇媚,也没有桃杏的艳丽,但槐花就是用自己淳朴厚重乐于奉献的品格深得人们的青睐。不只是槐花,槐树本身就有坚强、耐贫瘠、随遇而安、不张扬的生长特点,如此才让满树盛开的朴实无华却又清香醉人的槐花成为乡愁的一种象征。王海洋对槐花的记忆也是无比深刻的 :“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或者是棍子,绑上一把镰刀,来到槐树下,瞄着那团洁白的槐花,一镰下去,那团洁白的槐花便跌落到你的脚下。不一会儿工夫,满地都是槐花。把那一枝枝的槐花小心捋下,装上满满一篮或一袋。看到那么多的槐花,一家人都高兴。”除了摘到槐花的欣喜,让作者记忆犹新的还有因为摘槐花而致腿骨折后,“我”的小脚奶奶对“我”的疼爱和“我”的老师对“我”的关心照顾。他们就像盛开的槐花一样,带着淡淡的花香开在“我”的生命中,且“一路浮香到天涯”,温暖和影响“我”的一生。而王海洋本人和他的这本《洁白的槐花》也如那树盛开的槐花,虽然淳朴,却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王海洋说,回忆过去,怀念过去,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是啊,岁月匆匆,转眼已至花甲,行走半生,归来不是少年。回望来时路,乡愁就像那盛开的槐花,成了离开故乡的人永远断不了的念想。而用文字留住乡愁,多么明智、多么有意义啊!因为,无论你走了多远,或是到了多么大的年纪,你都可以沿着文字散发出的芳香,向着故乡的方向走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