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新春
老乐山本名朗山,宋朝为避讳改为乐山,是一座历史名山。唐代名将李愬、明代李自成、民国白朗都曾屯兵于此。清末汝南贡生江耀岚《游玄都宫记》《游朗陵记》记载,当时山有庙观宫台八座,香火旺盛。在第2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乐山又为许多革命志士提供了庇护场合,保存了红色革命的星星之火。
1927年11月1日,根据中共“八七会议”要求,中共豫南特委组织发动刘店秋收起义,在李鸣岐、马尚德(杨靖宇)、虞松如、张家铎、张耀昶5人组成的总指挥部领导下,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形成了以刘店为中心,北起汝南水屯,南至信阳北部重镇明港,东抵汝南韩庄集,西到老乐山的汝、确、信边区红色游击区。11月28日,指挥部决定农民革命军到乐山休整,建立革命根据地。但在12月2日,农民革命军在汝南韩庄王楼遭到国民党确山县县长高子元和驻军旅长张德枢等人纠集的1000余人的清剿队伍围攻。经过激烈战斗,打败了反动派,但起义军也损失惨重,减员40余人,豫南特委书记王克新(12月8日因伤势过重牺牲)和军事负责人马尚德、张家铎负伤,剩余队伍在李鸣岐、张立山带领下,当晚转移到乐山一带,准备建立乐山根据地。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包围,不久奉中共河南省委之命与信阳四望山农民军会合,创建四望山革命根据地。由于反动派悬赏迫害,负伤的马尚德被党组织送到乐山山中的同志家避难10多天。他的母亲张君、怀孕临产的妻子郭莲和年幼的儿子马从云也被迫东奔西躲,最后躲到乐山脚下花山口村杨靖宇姥姥家避难,敌人来时,逃往乐山山中。直到1928年3月女儿马躲即将出生才回到古城乡李湾村,在乡间野地一个庵棚里住下。
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省副省长的“王老汉”王国华为人豪爽,是今驿城区香山街道人,一家三代靠给地主作佃户维持生计,时常到老乐山打柴卖钱。后来,他的结拜兄弟高殿青在乐山占山为匪,王国华多次上山劝说。高殿青劫富济贫,在革命低潮时曾收留帮助过共产党人。早在1932年农历十月一日,还不是共产党员的王国华率红枪会端掉了长期欺压百姓的孙常店局子,一部分兵就是向高殿青借的。
在蒋介石、汪精卫背叛后的革命低潮期,老乐山地区分属中共豫南特委驻马店支委中区(在香山乡郭楼)和西区(在胡庙乡吴楼),它用宽阔的胸怀,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为革命者提供了庇护,保护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共产党员闫海亭、张四毛等都是借着乐山的庇护才活了下来。
1936年1月,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成立后,老乐山一直是游击队重要活动区域和游击根据地。1936年2月,周骏鸣、张星江带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到乐山东边的杜庄活动,被遂平县保安队包围,游击队长王国平(王老汉的弟弟)、队员柯骡2人牺牲,张旺午等7人被捕,周骏鸣、张星江等人最后退入乐山,才得以脱险。1937年春节,仝中玉与陈香斋带领游击队再次到乐山一带活动,成功端掉张庆岑家的炮楼院子和一家地主庄园,缴获枪支10余支,获款4000多元,壮大了游击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