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4日
一树槐花万朵情 ——
王海洋散文集《洁白的槐花》阅读随感
  槐花深处是故乡,赤子丹心写文章。
  《洁白的槐花》这本散文集,适合在晚上阅读。关上房门,隔离喧嚣的尘世;拧开台灯,照亮书桌的一角。阅读着书中的文字,体味着作者的喜怒哀乐,由物及人、由他及我,普通的文字、简单的故事、直白的描述,却让人的心头掀起不小的波澜,不由得产生思考、生发感悟。
  这本集子收录了作者的七十多篇散文,总字数约十三万字,有“往事悠悠”“人在旅途”“生活感悟”三个部分。整本集子文字质朴平实,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写作技巧的炫耀。但通过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自然随意的结构,让我们了解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作者从一个豫南山乡的农村孩子成长为国家干部的人生历程;通过作者对家乡山山水水的描写,让我们了解并深深喜爱上了西张台这个黄淮平原与伏牛山余脉交界处的山乡小镇;作者的“生活感悟”更是对人生阅历的总结、提炼,细读深思,则可以教会我们做人做事。
  这部散文集,再现了一片充满童趣的天地。作者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那个年代,小孩子能穿上一双胶鞋,就是一种“骄傲”。《吃红薯》《拾柴火》《发黄的记忆》等篇章,记录了这个山里的孩子缺吃少穿的童年。生活的奇异之处就在于,在盛满苦难的日子里,你必定能从中寻找到快乐,反之亦然。就如一枚硬币有两面,一缕阳光分七彩。在故乡的石头河里,在河岸边的枫杨树下,在写满乡村故事的牛屋里,在别人燃放的鞭炮声中,在深夜追逐露天电影的道路上,作者找寻到了童年的快乐,这份快乐深深印刻在了作者的心房里。
  这部散文集记录了一个人的奋斗史。要问作者是如何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国家干部的,《难忘高中那两年》一文就是最好的答案。在“将来是穿草鞋还是穿皮鞋”的选择中,山里的孩子壮志满怀,在张台高中,边劳动边学习,在煤油灯下挑灯苦读,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第二天早上,洗脸时一擤鼻子,擤出一鼻子的油烟。”此处的描写虽然只有寥寥数字,却字字千钧,深深地震撼了我。人生漫漫,唯有奋斗,过去如此,现在更应如此。甩掉“佛系”,拒绝“躺平”,使命的担当才能让人生光芒无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爱生命之旅、呵护生命之光,用信仰指引方向,用行动升腾火焰,在浴火中实现人生涅槃!
  在《洁白的槐花》一文中,我们闻到了山间槐花的清香,更感受到了背着学生上学的代课教师于老师那母爱般的博大胸怀;在《永远的痛》中,我们对于儿子对母亲的愧疚感同身受;在《没钱的日子》里,我们读到了一个基层公务员面对困顿生活的无奈……这些文章,作者写得情真意切、真实感人,不加雕饰的文字如同远古的劳动号子,单调却不失纯真,直白却震撼人心,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这部散文集,总结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作者早年从教,后从事理论宣传工作,读书多、阅历广,他把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对人生的感悟进行提炼,写出了多篇具有教化指导意义的精美文章。这些“凡人妙语”虽然称不上经典,但也绝非空洞无物的“心灵鸡汤”,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躬身践行。在《真诚是金》一文中,作者写道:“人类社会最高目标是大同,大同更重要的是人心大同。人心大同,必须真诚。”关于“宁静”,作者说:“走进宁静,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清醒。”还有关于“苦与乐”,关于“善良”,关于“忍耐”,关于“红色信仰”,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形成了独到的见解,让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受益良多。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王海洋老师用真心、真诚、真情书写着百味人生,向我们奉献了这本《洁白的槐花》。洁白的槐花从层峦叠翠的凤鸣谷山中走来,带着大山的宽厚、朴实,携着石头河的清澈、甘甜,以她特有的韵味丰富了人间烟火。
  一树槐花万朵情。从《洁白的槐花》一书中,我撷取到了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我相信,这力量,可抵挡岁月的风霜,可让我们到达幸福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