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子愚
吴云骊的散文集《止于慈悲》是一本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书。我从2月2日开始阅读,读完全书,看手机已是3日凌晨1时23分。
《止于慈悲》是吴云骊多年散文作品的首次结集,得到著名作家阎连科、李佩甫、张宇的肯定。
吴云骊是一位“老新闻”,阅读《止于慈悲》,我们能看到她使用的新闻笔法,比如《母亲淑兰》中,“这个孩子,是母亲亲手缔造的最后一个孩子。他的名字叫夏子安。”一般作家写完第一句就结束了,但是吴云骊写了一句“他的名字叫夏子安”,相当于新闻五要素中的“人物”,增加了文本的真实性。
《止于慈悲》中的多篇散文,比如《母亲淑兰》《仰望父亲》《婆婆雨平》《临河而居》等,我很早就认真读过,深为吴云骊的才情打动。
散文这个文体,入门容易,写好很难。吴云骊出手不凡,她不仅写出了好散文,更写出了一本好的散文集。和小说作家“编个故事”不同,散文作家大多偏于写实,因为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吴云骊通过《止于慈悲》,用文字书写亲人的往事,尤其是母亲们,因为“千百年来,母亲们就是以这样的慈悲、宽恕和怜悯,超越了苦难,温暖了人间。”
但是,我们不可因此忽视了吴云骊写的父亲。她的《仰望父亲》是代表作之一,通过文章为父亲立传,写到了父亲的才情和孤独,尤其是父亲的诗剧《孤独的小岛》。
吴云骊借父亲的口写出了她的性格。班主任丁老师温和地问父亲:“为什么对云骊这么严厉呢?”父亲掷地有声地说:“我相信她倒下能够爬起来,所以才不惧让她经受挫折。”
父亲评价云骊的文字“朴素,但是高贵”,评价云骊的性格“有王者般的气度”。当云骊第一次试图给生病的父亲洗脚时,父亲怒吼:“走,你走!”父亲说,云骊的那双手,是要用来写字的。
知女莫若父,父亲对云骊寄予厚望,认为她是写字的,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和孤独的父亲一样,作家云骊也是孤独的,她的“血液里流淌着文字和墨香”。她从乡村走出,来到城市里工作、生活,虽然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但是一直保持了“对文字的信心与热爱”。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简单说几句新闻人与作家的关系。人是矛盾体,喜欢写作的人当了记者,或者从事了新闻行业,在爱好与职业之间,在文学的虚构与新闻的真实之间,难免产生撕裂,如同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术,想达到双重的炉火纯青,确实是一件难事。
吴云骊说,她与文学圈脱离,写作纯属爱好。我以为,恰恰是这种距离感,让她的文章愈发纯粹,正如《止于慈善》封面上的莲花一般,以高洁之态,含慈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