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永亮
我喜欢春光明媚的清晨,更喜欢春雨呢喃的黄昏。这段时日总不见雨的踪迹,许是期盼,脑海中经常浮现这样的画面——入夜时分,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雨滴轻吻着玻璃窗,发出了极有韵致的“吧嗒吧嗒”声,如打击乐器奏出了最纯粹的乐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如杜甫诗中所言,春雨是那么善解人意,在人们的期待中如约而至。喧嚣的城市渐渐趋于宁静,推开窗,空气清新了许多,虽不能用“沁人心脾”来形容,却少了汽车尾气和雾霾的味道……对于我来说,如果置身于这样的夜晚,静静地坐在窗前听雨,附庸风雅般地感受诗中雨韵,那真是再好不过的享受了。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时节,蒙蒙细雨是如此温柔,它滋润着纤细的草芽儿,草芽儿的新绿又惊艳了诗人韩愈的眼睛。细细品味,那“润如酥”的春雨该是怎样的细腻润泽啊?分明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又多了几分朦胧之美。这是多么清新的画面,沉静、浅淡、幽远,远胜过晚春时节的繁花似锦。
如果说似有似无的草色开启了春天的序幕,那么在早春的雨中,当一抹翠绿的柳色呈现在诗人眼前时,春天便会在诗句间明朗起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虽然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意在送别,不过在王维笔下,春雨就如同水墨颜料,以细微的变化勾勒出春天的颜色。于是,我们不难想象出这样的画面:一场春雨、一片绿意,从嫩绿到青绿、从葱绿到翠绿,柳枝和柳叶用色彩变化记录着与春雨的每一次亲密接触,直到绿意盎然、春光无限。
有春雨,怎能少了花儿呢?在诗人看来,花儿不需要大红大紫,淡粉色的杏花恰到好处。它不娇艳、不高冷,所以才能与温柔的春雨相得益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仲春时节的雨,它一定携了杏花的清雅气息。站在雨中,任雨丝拂袖,该是怎样的惬意啊,如此淡然情怀,是南宋诗僧志南的心情写照。不过,同是南宋,同是春雨和杏花,在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笔下,却流露着些许伤感。“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漫漫长夜,临窗听雨,我想:除了“世味凉薄”的感叹,更有壮志未酬的无奈吧。
和陆游一样感伤的还有孟浩然,之所以有此情怀,皆因为春雨多情亦无情。方才还是春梦初醒、鸟唱枝头,转念一想:“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夜风雨过后,片片花瓣从枝头凋落,又有多少惜春情结涌上诗人心头。虽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可是当曾经绚烂的花朵凋零于春雨中,任谁都会萌生出惋惜之情。“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仅仅是对落花的赞美吗?或许是诗人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光,心中难免掠过一丝伤感,于是用“更护花”来表达一份美好的期许……
雨是大自然的恩赐,诗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诗人将春雨诉诸笔端,亦将自然、文字、情感三者和谐统一,耐人寻味,真可谓“春雨诗韵两相宜”。又是一年春意浓,我愿沉醉在诗情画意的春雨和朗朗上口的诗句里,去寻觅一抹草色、一缕芬芳、几声莺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