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生伏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学生为袁生伏做的小礼物。 通讯员 余永海
3月20日下午,在确山县竹沟镇肖庄小学,伴随着一阵清脆的放学铃声,同学们便欢呼雀跃着飞出校门。此时,四年级学生郭志鸿和弟弟喻林(随母姓)非常懂事地一起来到袁生伏老师面前向她道别。“回家后照顾好爷爷,多做些家务活。”袁生伏拉着兄弟俩的手动情地嘱咐道。
郭志鸿兄弟俩上面还有一个在镇上上学的姐姐,爸爸前年因病去世,而妈妈在爸爸去世前已不知去向,姐弟三个只能与8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2021年“十一”假期过后学生返校上课时,袁生伏发现喻林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还爱做一些小动作,于是在下课时,便把他喊出来谈话,得知这个孩子没有吃早饭就来学校了。她连忙回到住处给他拿了一些吃的。在交谈中发现他的哥哥郭志鸿和姐姐郭舒敏也没有吃早饭,她又赶紧给他们找一些吃的。
因为家里经济较为拮据,郭志鸿姐弟三个很少吃早饭。袁生伏了解情况后感到非常心疼。她决定让三个孩子每天早点来学校到她这里吃早饭。后来姐姐去了镇上就读,郭志鸿兄弟俩中午在学校餐厅吃,早上和晚上就在袁老师这里吃。
袁生伏现年35岁,泌阳县人,通过招教考试成为竹沟镇肖庄小学的一名教师。自2017年从事教育事业至今,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坚信“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她一直用自己温暖的心去关爱每个学生,用宽容之心去对待每个学生,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全体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在课堂上,有时发现同学趴在课桌上,她会走到他旁边,摸摸他的头,温馨提醒或询问身体状况;有时发现有同学学习退步了,她会立即找其了解原因。对于一些调皮捣蛋、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她会无微不至地关怀,帮助他们重拾对学习的信心。在生活上,她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常常给孩子剪指甲、梳头发,还成了孩子眼中的理发师。
这学期,有一个叫郭立方的小朋友,奶奶年迈,母亲精神失常,父亲忙于打工,他经常不吃早饭来学校。发现这一情况,她便让郭立方到她那儿吃饭。由于她的耐心教育和真心付出,师生间的距离近了,学生对她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
袁生伏有两个女儿,一个在本校四年级上学,一个在学校幼儿园上学,丈夫在泌阳县人民医院上班,只留下婆婆一人在家。随着家庭不断“添丁”,她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毕竟一周那么多课,还担任着学校的教务主任,工作比较繁忙。于是,她便把婆婆接到学校来,在学校组成一个家。婆婆既能帮着照顾孩子,中午还可以为学校食堂义务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杂活。
2018年4月学校开始提供午餐以来,袁生伏时刻以学生安全为第一要务,认真管理营养餐工作,从食材的选配、食材入库到学生的餐桌,从原料库的卫生到操作间的卫生,她都非常关注,时刻提醒餐厅员工要重视安全问题,每月组织家长到校参观品尝学校的午餐。
在教学中,她坚持不懈地主动学习新课程教学,掌握课标精神,坚持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核心素养培养的新途径;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山村的孩子,父母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父母沟通较少,性格都比较内向甚至偏激。”袁生伏说。为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袁生伏既教书育人,又常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里面记录了学生是不是单亲、孤儿、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和健康状况、性格及爱好特长,以便老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波动,第一时间和孩子沟通。
爱是师者之魂,爱是教育的纽带,爱是沟通的桥梁,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多年来,袁生伏在这个偏远的山村小学里,用信念坚守着美好的愿景,用激情挥舞着闪亮的青春,用大爱演绎着一段段纯美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