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明强开心地向记者展示小龙虾。
打捞小龙虾。 文/图 全媒体记者 李玉荣
见习记者 余川
4月20日,在正阳县大林镇大林社区明强“稻虾共作”基地,基地负责人易明强和村民一起带着手灯和头灯打捞生态养殖的小龙虾,准备打包销往洛阳。
“我们每天凌晨4时就要起来捞小龙虾,天没亮还得带着灯。”易明强说,旺季时他们凌晨3时就得起床,天一亮就得将小龙虾打包发走。
“干这个比较辛苦,特别今年春天温度低,每天清晨下水捞小龙虾都感到冰冷刺骨。”易明强说,2013年,他在湖北省潜江市跨区作业收割水稻时,第一次见到稻虾种养模式,觉得很稀罕,就向当地群众询问经济效益和技术,从此与小龙虾和水稻结了缘。他想,自己生活在淮河岸边的大林镇,有着种植水稻优势,也可以发展“虾稻共作”。
经过思考,易明强决定外出学习。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易明强于2018年回乡创业,开启了“稻虾共作”模式,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每年,小龙虾从3月开始陆续上市,5~6月进入销售旺季。“利用‘稻虾共作’模式,水稻1年收获1茬,小龙虾1年收获3茬。小龙虾贵时可卖到30多元1斤,有时每天可捞上千斤。”易明强说。
易明强高兴地给记者算了笔账:1亩水田小龙虾的产量平均200斤,可实现5000元收入;水稻亩产1300斤,产值约2000元,经济效益远高于传统的稻麦种植。
在易明强的带领下,大林镇“虾稻共作”风生水起。如今,大林居委会出现了返乡人员创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了规模化虾稻共养,优质水稻生产、加工、销售融合发展产业链。该镇以“生态为先、虾稻共作、优质高效、实现共享”为目标,以增强稻渔(虾)综合种养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致力打造优质稻渔(虾)品牌,调整稻渔(虾)综合种养模式,着力推进稻虾、稻鳖、稻蟹、稻鳅、稻鱼、稻蛙等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强化政策、科技、人才和体制支撑,构建和完善稻渔(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体系,通过示范带动、政策扶持,不断强化正阳县稻渔(虾)一二三产融合体系,形成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发展体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淮河在正阳县境内长几十公里,自古水资源丰富,水稻种植面积达30万亩。随着小龙虾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正阳县利用淮河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稻虾共作”生态循环农业,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打造正阳县稻虾品牌,提高稻虾价格,助农增收致富,让“稻虾共作”成田间新图景,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