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国喜
走进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已经夕阳在天。为赶行程,导游事先与园方沟通,申请延时闭园,等候姗姗来迟的河南团。
景区大门别致,一棵盘根错节的老树桩沐浴在夕晖里。树桩高大,覆盖着绿藤。藤生机盎然,衬得树桩以假乱真。从根隙构成的门洞走进去,女导游满脸带笑迎过来,欢迎驻马店和周口来的朋友。大部分游客已迫不及待地向里走去,一时半会儿难以召集,导游就带着我们几个人向里走,边走边介绍。
大槐树的名字,很多中国人并不陌生,于我更是如雷贯耳。随意问一个河南人根在哪里,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长达20年的元末战乱导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人口锐减,大明王朝建立后,战乱较少、人口资源充足的山西向中原腹地移民。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广济寺,登记处设在大槐树下。官家命令,同意移民的在家等着,不同意移民的到大槐树下登记。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故土难离的人们谁乐意移民呢?大部分人都到大槐树下登记。谁知官府突然翻脸,凡登记造册的必须移民,并且用刀把每个人的小拇脚趾劈开作为记号。于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人,小拇脚趾是分开的,生理的印记标明了来处,昭示了根脉。当然,这个细节只是传说,姑且听之。
景区内部绿树成荫,曲径通幽。大槐树下的人物雕塑再现了当年登记造册的情景,一组古铜色群塑生动诠释了解手、背手、连手的词源。最令人震撼的是长23米有余的大型移民浮雕图,坐落在一个镶有楹联“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的园子里。整个浮雕用青铜铸造,以大槐树为背景,按照移民之始、移民惜别、移民迁徙布局,生动再现了改变这个庞大群体一生乃至几代人命运的那次大规模移民的悲壮情景。60多位人物的衣着、表情栩栩如生,15个场景触目惊心,把气壮山河的时代洪流酣畅淋漓地展现无遗。百万移民的后人辗转各地,流落他乡,不断繁衍生息,涉及的人口众多。如今,在黄淮地区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那棵大槐树早已不在,留下的是“古大槐树处”遗址。古色苍苍的亭子、大青石碑,见证了寻根者朝拜问祖的虔诚身影;香炉里积存着厚厚的香灰,尚在燃烧的香烛氤氲出神圣气氛。跪拜的人是那样真诚,令我肃然起敬。人的敬畏之心在这一刻占据了主导,一切繁累被抛到九霄云外。在二代、三代古槐下,我仰望再仰望,遮天蔽日的枝柯交错成林,嶙峋老干几经岁月沧桑。密密叠叠的红绸带、许愿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寻根问祖者留下的,知道来处,方能更好地开拓去处。
大槐树的槐根被打磨抛光上漆,立在游客必经之处,经历千年风浸雨蚀,如今死而复“生”。根在魂就在,魂在心就在,力量就在。同根同源,根脉一家,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由此可见。神般存在的大槐树虽已作古,人工复制古大槐树更为壮观。园子安静,没有游客喧哗,一抹夕晖笼罩着“神树”,显得格外肃穆,一种神圣感让人不得不合掌默拜,久久凝眸。
在一处巍峨的大殿里,我寻到了朱氏的牌位,俯下身子三叩九拜。那一刻,我有了认祖归宗感,我的根原来也在这里。因为思念故土,从大槐树下迁徙走的先民折槐枝留念,把槐树种子随身携带,在新的居所培育栽种,见树如见故乡,思乡之愁得到缓解。积久成习,化风成俗,现在仍有不少人喜欢在家门口或庭院一角栽种一棵国槐。或许,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