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25日
回忆母亲
  文/林国英
  我自幼被寄养在姑姑家,直到初中毕业才回到父母身边,与母亲一起生活了4年。
  1958年,我考上了驻马店高中。家中兄弟姊妹多,家里十几号人的生活来源主要靠我父亲工资维持,生活十分艰难。当时大哥正在部队服兵役,大姐也因家庭困难15岁就参加了工作,每月的工资全拿回来交给父母亲,我的大弟弟14岁也辍学去工厂当了学徒工,全家的生活全靠母亲安排。母亲当时40岁,她出身贫寒,是七姊妹中最小的一个,159cm的个头,长着一双大眼睛,双眼皮,一双被包裹过又放开的双脚,只是脚前端有些尖,走起路来很利索。可能是我那比较开通的姥姥不忍心小女儿受缠绕包裹的痛苦,发了慈悲给母亲放了脚,使她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脚丫头。母亲端庄贤淑,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印证了她从不向困难低头的性格。
  我们家总是老大穿过的衣服老二穿,吃饭也是先让着小的。为了增加收入,母亲也找了一份工作,每天起早忙完家务,就一手抱着3岁的小弟,一手牵着5岁的五弟,小跑着往缝纫厂上班。为了我能在学校食堂搭伙,家中硬是挤出一点钱为我交纳每月7元钱的伙食费。我在学校吃饭,晚自习后,回到家已是9点多钟,母亲还在缝补衣衫,忙做家务。很多时候,母亲见我到家,总会从锅里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或小米稀饭,让我饱餐一顿。写到此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又一次被伟大的母爱所感动。为了我能安心学习,母亲从未安排我做什么,只是靠我自觉地找一些事来分担她的家务——我向母亲学会了勤劳和坚韧。
  母亲没有读过书,她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既有中国劳动妇女勤劳善良、淳朴的美德,又具有聪慧宽容的性格特点。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她含辛茹苦,合理安排,养育着9个儿女。为了儿女们的吃穿,她费尽了心机,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儿女们的衣服、鞋帽都是她一针一线缝制的。
  记得有一次,她为我大哥添置了一条裤子,我也想要一件连衣裙,母亲说等一等,可能是她不愿让我失望而做的缓兵之计,一种托词,但我看到了5岁的五弟穿着用两块手绢缝制的汗衫,3岁的小弟穿着露着膝盖的裤子时,我无言以对。从此,我再也没有为自己提出过什么要求,直到参军入伍——从母亲那里我学会了理解和宽容。
  母亲在乡下长大,娘家有一群穷亲戚,对穷苦农民有着天然的同情心,只要能帮助,她会尽力而为。我经常看到,每当中午快要吃饭的时候,总有一两位乡下亲戚到家里来歇脚,不管是近亲或是远房亲戚,她都笑脸相迎,安排他们坐下,给每位来客端上一碗面条或其他饭菜,请他们用餐。客人会谦让着说不吃,不吃,可大家都心知肚明,他们是来蹭饭的,总是劝说他们吃下。这一餐,照例是母亲饿着肚子,因为10个人的饭有12个人分摊,怎么够吃呀!有时,正在吃饭时,来了讨饭的,母亲会自己少吃或不吃,也要打发他们,或盛一碗饭,或送半个馒头——我从母亲那里学会了与他人共情,爱人助人。
  1961年,我高中毕业应召入伍。去军校报到的时候,母亲带着几个弟弟妹妹,送我到火车站的站台上,当时我只顾高兴,没有体会到母亲的用心。以后我每几年回家探亲一次,每次回到家乡的时候,总能看到母亲领着几个弟弟妹妹在站台上等我,归队时,母亲带着弟弟妹妹到车站送我,一直等到车开了,她挥动着手臂向我告别,我知道,尽管她儿女多,但对哪一个都充满了爱。直到多年后,母亲的这份爱和这种行动,一直温暖着我,铭心刻骨,深入骨髓。母亲让我学会了爱的传递,撒播温暖。
  我每次探亲,母亲总是陪着我,带点小礼物,到亲戚家走一走,去看望他们,街上的二姨、三姨、农村的表嫂、舅舅、妗子等,他们都不富裕。一方面,她是想让亲戚们看到我的进步,另一方面,她是教育我不要忘本,要有爱心。母亲的身教胜于言教,我常常被她博大的胸怀所感染,对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母亲教我明事理,不要忘本。
  我的家庭充满了和谐相爱的气氛,父母从没有在子女面前吵过架,我们都没有挨过父母的打骂,他们以理服人,对子女教育有方。母亲曾被评为模范母亲,各种奖状挂在墙上。
  母亲没有享到几天福,在我们兄弟姊妹都有了自己的事业,能够供养父母时,母亲度过了她85个春秋,离开了我们。
  我敬重母亲,深深地怀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