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7日
浓郁的乡情
  文/郏俊青
  转眼间,我已离开家乡很多年了,最难忘的是家乡浓浓的乡情。随着年龄增长,世事变迁,乡情像一坛尘封多年的陈年老酒,历久弥香、芬芳四溢、醉人心扉。
  河南位于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上蔡县是古蔡国所在地,是秦相李斯、汉相翟方进的故里,“重阳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杰地灵。20世纪70年代,我出生在河南上蔡一个普通的小村庄。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全村就像一个大家庭,人情味非常浓厚。村里人讲究邻里守望、互相帮助,一家有事多家帮忙,互帮互助是传统、更是乡情。
  遇到农忙时节,大家会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我依稀记得收麦打场时的场景,到处是乡亲们在一起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牲口拉着一个石磙,石磙后面又拉一扇耢石。石磙的吱吱声、耢石的摩擦声、赶牲口的吆喝声、马匹的响鼻声,加上一声声鞭子响,汇聚成特有的农忙交响乐……打场、翻场、扬场,处处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东家向西家借把木锨,西家到东家场上拿把杈子,无须打招呼,只要对方的农具闲着,你只管拿来用。笑声中,大婶蹬上麦草垛尖,孩子在绵软的麦草上打滚,男人一锨锨地扬麦……
  安居才能乐业。谁家盖新房,左邻右舍都会义务去帮忙,扒老屋、打地基、建新房。大家起早贪黑地忙碌,打夯、和泥、搬砖、砌墙……收工时各自回家吃饭。直至新房圆垛上梁,主人家会放鞭炮庆祝,并邀请帮忙的亲邻饱餐一顿。每逢娶亲嫁女,全村人都欢天喜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遇到亲人离世,全村人不仅出钱、出粮食,更是全体出动、鼎力相助。村民们在悲伤中举行各种仪式,送别至爱的亲人。
  那时物质生活匮乏,村民们大都生活比较贫困,但大家真诚相待、情意融融。每逢我家蒸包子、包饺子,母亲总让我给邻居送去几个饺子、端上一碗饺子,而邻居家有什么好吃的,也总是与我们分享。那份纯真、宁静与温馨,让人终生难忘。
  后来,我到外地求学,毕业后在驻马店工作,随后又到深圳打拼,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我也早已习惯了城市强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大家为各自的生活奔波,开门进、关门出,毗邻而居,对门相见不相识。虽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我总感觉少点什么,浓郁的乡情似乎离我越来越远。
  去年春节,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我欣喜地发现,家乡旧貌换新颜: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栋栋崭新别致的楼房鳞次栉比,不少家庭门口停着崭新的小轿车。
  据二哥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系列富民政策相继推出,现在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二哥家承包了50多亩地,粮食年年大丰收,不仅不交公粮,还可享受国家的各种补贴,农闲时可外出打工,也可到乡镇企业挣钱。富起来的乡亲不忘精神生活,爱好文艺的舅舅成立了张集老年艺术团,经常在抖音上直播演出,叔叔和婶婶还自愿成立了腰鼓队……
  如今,我一个人在深圳打拼,故乡的一切令我魂牵梦绕,那份浓浓的乡情成为我人生中最温暖、最幸福的回忆。我爱我的家乡,更爱生活在那片黄土地上勤劳善良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