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陈司
通讯员 周子翔 周金高
在上蔡县韩寨镇有这样一对父子,他们改变传统农耕模式,用标准化、规模化、数字化种植,成功按下农耕“加速键”,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农业发展前景。这对父子,就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白汉礼及其儿子白启迪。
“我辞去省城一家薪酬待遇很好的企业的工作,回到家乡上蔡,就是想把所学农业知识运用于实践,跟随老爸种出好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近日,韩寨镇耕夫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白启迪说。
在上蔡县,对很多人来说,白启迪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如果说起他的父亲白汉礼,几乎无人不晓。
2014年,白启迪大学毕业后,进入郑州双汇工厂工作,2017年任郑州双汇低温生产车间主任。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他衡量再三之后,作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回到上蔡县韩寨镇,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2020年,白启迪放弃城市的繁华,接过合作社负责人的担子,成了一名“新农人”。
当时,白汉礼在韩寨镇及其周边乡镇流转土地5600多亩。如此大的田地全靠他一个人管理,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儿子的“加盟”,让白汉礼备感欣慰。
虽然成长于农村,但对于没有种田经验的白启迪来说,真正进入农业领域并不容易。为了解决难题,除了靠父亲在种粮技术上精心指导,白启迪还积极参加省市县农业、农机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回到家后,他自行摸索种田技术,并上网查找种粮技术资料,然后把经验技术运用到耕作实践中。
在摸清了种粮技术要领之后,白启迪对种粮有了自己的想法。为解决耕作方式落后的问题,父子俩先后引进收割机、播种机、无人机等先进机械,极大地改善了合作社的生产条件。
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耕夫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50多台套农业机械,用于5600多亩粮食的生产,并带动周边近600户村民,覆盖3万多亩耕地,实现了整地、播种、植保、灌溉、收割、运输、烘干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劳力不足、耕种方式落后等诸多难题,闯出了一条现代化种粮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