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里慌”,再例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些精辟而通俗的谚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谚语集锦”的第三代传人高松林,是遂平县槐树乡高楼村人,已经70多岁了。他从小受祖辈的影响深深喜爱上了谚语,对来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的谚语情有独钟。长大后,在种庄稼的劳动中,他更加觉得谚语的宝贵,同时也认识和体会到,谚语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独特的指导作用,更有相当一部分谚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超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范畴,渗透到其他领域和行业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活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高松林几代人为了传承谚语,耗费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对其进行搜集、整理、编写,并对每条谚语加以注释,以求真知、正本意,还谚语本来面目。
谚语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大量民间谚语,以口头相传最多,流传下来大量实用、通俗易懂的经典词句,比如“二十四节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等。经过千百年的沧桑变革,它仍然经久不衰,这全在于它精练、朴实的语言来自人民群众。
为了使谚语这项民间文化永不失传,继续传承下去,高松林把自幼从祖辈学到的谚语,加之自己几十年来搜集、编写的谚语,不断地在城市、农村广泛传播,并编写了20多万字的“谚语集锦”,向众人展现。他决心,在自己有生之年继续挖掘、整理出更多对人民有价值的谚语,使之发扬光大、为民造福。
该“谚语集锦”整理了流传在民间的谚语,并对每一条谚语作了简单明了的注释。通过认真整理、编写,使谚语的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更加明显。
谚语以代代相传、口口相传为主要表现形式,很少有专著流传于世。谚语的根在农村,故在农村流传较为普遍,在农村,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使用也较为普遍。
谚语对指导农业生产、天气预测、居家理财、人际交往等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例如,“春争日,夏争时,五黄六月争回耧”“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山戴帽,蛇挡道,必有大雨到”“蠓虫打脸,大雨不远”“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远亲赶不上近邻”……很多谚语都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