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霄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几位京剧大师从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六到第九回中提取素材,进行剪裁、嫁接,把林冲被高俅害得家破人亡、逼上梁山的故事改编为京剧,搬上了舞台,名为《野猪林》。1962年该剧由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3位大师主演,拍成了戏曲电影。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上入木三分,出神入化;在唱腔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有着金声玉振、江汉秋阳的艺术效果。
我爱看京剧《野猪林》,也爱看《水浒传》里的这段故事。读小说时脑海中经常浮现戏台上的人物形象,而在看戏时又把舞台的直观形象作文学遐想。这样翻来覆去地在脑子里折腾,日久便钻进了牛角尖,萌生出说一说的念头。
当大幕徐徐地拉开,闪出的是鲁智深的亮相,逐步导出了倒拔垂杨柳的场面。鲁智深为什么要拔掉这个柳树?小说里说是菜园子外面墙角那几棵柳树上的老鸹窝,经常有老鸹发出不祥的鸹叫,周围的人甚以为患。鲁智深得知此意,便凭自己的神力拔掉了这柳树,解除了大家的这件烦心事,赢得了众人的惊诧、叫好和欢呼。而在戏台上编导则把树挪到菜园墙里面了。因树上的乌鸦弄脏了鲁智深的杯中酒,扫了他的酒兴,遂躬身把它拔了。一同喝酒的几个泼皮被惊得好像遇到了天神,从此对花和尚佩服得五体投地、服服帖帖。可以说,《野猪林》这样编排,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是独具匠心的。故事情节基本符合原著,更方便在舞台上表演。
但是无论怎样进行艺术转换,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因为阳春三月正是乌鸦的产卵期,其筑巢必须在5米至20米高的乔木之上,乌鸦根本不会在摇曳的柳树上搭窝,后面的故事就不存在了。《水浒传》抑或是《野猪林》,在做取舍时,陷入了两难。为塑造鲁智深力大无穷的人物形象,拟定了拔树这个情节。而拔树的环境、色彩、意象、逻辑都要安排得恰如其分,难啊!好在文艺作品允许适度夸张,观众乐见其成,只要不是荒诞不经、污人耳目的内容,观众都会笑纳。
林冲误入白虎堂也是《水浒传》最著名的章节之一。其故事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读者与观众从中不仅看清了官场的腐败与残酷,也目睹了无辜百姓被愚弄、被迫害的悲惨状况;同时读者和观众也能识别恶人布置陷阱的手法,提高了避免落入陷阱的警觉。
但是当高俅实施陆谦、富安所献的这个计谋时,把自己也置于极大的风险中。何哉?小说中高俅与陆谦附耳“如此如此”,而舞台上则直接把宝刀作了亮相。说明林冲在长街上买的这把刀实则是高俅把玩的宝刀。高太尉虽然权倾朝野,但是案件还是要交到开封府衙审理。
当把这把刀作为凶器与林冲同时押解到开封府,堂而皇之地置于公案上,反复验证,此时林冲与府衙的孔目孙定都应该直觉地对这件东西做出联想。如果孙定或林冲要求案件的当事人之一的高俅出示他的宝刀时,高俅将何言以对?事后高俅也将长期担心露馅的风险。高俅在当时没有意识到卖刀这个局的风险,妄夸是好计,说明高俅不过是个蠢蛋而已。话已及此,其他不说自明了。
瑕不掩瑜,《水浒传》永远不失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的崇高地位是永远不可撼动的。京剧《野猪林》上演了许多年,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久演不衰的传统剧目,为《水浒传》添光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