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勤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儿时的年味主要是穿新衣、有好吃的、走亲戚有红包。随着年味变浓,我又想起了儿时过年的趣事。
小时候,腊月二十七八出油锅、蒸年馍时,奶奶总是把小孩子撵出院子,因为小孩子爱说话。进入腊月奶奶就给我们说——说话要小声、要慢,还要少言。那个年代农村规矩特别多。有好多言语是忌讳的,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或不顺意的话,不讲刻薄的或别人不喜欢听的话。比如,蒸年馍时就不能问“馍蒸完了吗?还要蒸几锅啊?”等。奶奶说希望发好的面源源不断的有,能一直蒸下去,只要不说就会有。出油锅时最忌讳“炸完了没有?油怎么砰砰直响啊”。因为这些话小孩子会不经意地说,所以一大早吃了饭,奶奶就哄着小孩们出去玩,直到该吃饭时才喊我们回去。过去人们的想法虽然可笑,但这是人们想着过好日子的体现。
20世纪70年代末腊月二十之后,我们这里农村家家户户要熬糖稀,熬糖稀是为了炸馃子准备的,炸馃子是为了走亲戚。熬糖稀需要将几十斤红薯洗干净后放入一口地锅里,架上木柴烧三四个小时,边烧边搅动锅里的红薯浆,越熬越少,也越来越稠。熬好后放入一个盆里,接下来就是等出油锅时炸馃子时用了。母亲常常把熬好的糖稀“藏”起来。可那诱人的“甜”促使我想尝一尝,于是就在屋子里找起来。过去每家都有麦茓子,一大家人一年的口粮就靠它了。终于找到了,母亲把盛有糖稀的盆放到麦茓子上面,盆上有一个锅排,锅排上还重重压着三块砖头。我寻了个凳子靠着麦茓子,轻轻踏上去,把三个砖头小心翼翼挪开,左手掀开锅排,右手用筷子蘸糖稀,放嘴里又吸又舔,左手放下锅排用手接着,那真叫一个“甜”。那一刻是美的享受,那种感觉简直幸福了我的童年。有一次“偷吃”,许是做贼心虚,不小心踩空了凳子,摔了个四脚朝天,当时我疼得坐地上好一会儿,也不敢给家长诉苦。到了炸馃子时,母亲端出那盆糖稀,心里纳闷,不时地嘀咕:“好像少了一点吧!”。我在一旁听着暗暗好笑……。
如今,我成了孩子的妈妈,经常给孩子和我的学生讲过去,也让孩子们触摸和品味一下我们那个年代。年味天天都有,年味就是幸福,幸福源于国家的强大。现在人们不仅吃得好、穿得好,而且有宽敞舒适的房子住,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经营小家,凝聚大家,共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