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3日
和顺小记
文/于惠泉
  从丽江去腾冲,车程大约6小时,在保山服务区休息了一下,途中因堵车,抵达绮罗时,已暮色四合、华灯初上了。
  腾冲的景点众多,而一定要去的是和顺古镇。古镇周围山地绵延,如龙盘卧,因有小河绕村而过,故名“河顺”。后有雅士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之意,更名为和顺,既和且顺,吉祥美好。
  和顺是茶马古道的重镇,是“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沉淀着600多年的历史。这里有传统民居千余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代的民居100多幢,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是研究明清建筑的活标本。那些老房子既有传统庭院式的建筑,也有中西合璧的式样,还有具有东南亚风情和当地佤族、白族特色的建筑。值得一看的有李府大院、总理大院、进士府邸等。普通人家的宅院也多有盆景花卉,厅堂里悬挂着对联、匾额,十分文气和考究,让我们这些从中原来的游人深感惭愧:原以为的“蛮夷人”,没想到人家的日子过得如此惬意,自己倒像是没见过世面的野蛮人。加上和顺山川秀美,气候温润,物产丰美,文风昌盛,不禁让人产生进入了江南吴越腹地的错觉。
  我们沿镇中心的街道走,先看西镇后看东镇,走街串巷体察生活百态,品味市井烟火。街上的商贩五花八门,有许多叫不出名的花果菜蔬,让人眼花缭乱。一街两行店铺,里面商品琳琅满目,热闹非凡。无论从哪个侧面看,和顺的人物风情、建筑装饰皆可入画。张氏、尹氏、寸氏等大户人家的祠堂富丽堂皇。这些人家因经商,赚了大钱,也像晋商一样,回乡里把房子修得一家胜过一家,犹如一颗颗宝石分散在镇中各地,争奇斗胜、熠熠生辉。虽然我很喜爱那些老房子,对它们的主人也有兴趣,但我对镇口那座古朴典雅的图书馆更抱有敬意。它是整个镇的灵魂,弥漫着文化的气息。它现在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其源头可追溯到晚清时的“咸新社”,并在民国时“和顺阅书报社”的基础上,由腾冲的华侨集资兴建而成,青砖白墙,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图书馆头道大门是典型的中式飞檐建筑,匾额由和顺人张砺书写,书法朴茂厚重,正气凛然。二道门是西式风格,当时参照了苏州东吴大学的校门设计而成,十足的民国风。它的铁门在英国定制,经海运又辗转由马帮驮到和顺,实为不易,至今仍在使用。二道门的匾额上的字是胡适先生题写的,清健劲挺,风度翩翩。下方则是熊庆来写的“民智泉源”,蓝字碑体,也很见文人的风流儒雅。第二道大门背面是“图书之府”,是著名教育家郭绍虞的题字。馆内还有不少名家题字,足见和顺图书馆的格调与显赫。馆内有前、中、后3座建筑,东西两面有配楼,中间夹着两个花园,馆内藏有不少珍贵的图书。整个图书馆建筑设计之巧妙、自然人文环境之优雅,令人陶醉流连,从中看得出和顺人对教育的重视。和顺英才辈出、民风淳朴,也与崇文尚学的风气分不开。镇中子弟,无论贫富,皆以读书为荣,此风绵延至今。正是有了诗书的滋养,和顺人重教化、知礼节,无论从商从政从军务农,皆成有情有义之人。
  清代末年,和顺子弟尹蓉到缅甸闯荡,因才干出众被四朝缅王聘为国师,总揽外交、内政和商务等事务。张宝廷在缅甸经营玉石,将翡翠销往世界各地,赢得了“翡翠大王”的称号。他还为华商争取权益,致力于缅甸市政建设,受到女王的嘉奖。寸尊福在缅甸经商致富后,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被誉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尹其顺在缅甸摆摊时,拾到一位商人的巨额财物,但他并没有占为己有,而是想方设法,最终将财物完璧归赵,他的诚信感动了商人,后来也成为巨富。寸大进是清末武举人,曾率军民多次击退英军。他的9个儿子均参加抗战,其中3人为国捐躯……和顺人的国家情怀,可歌可泣。还有人称“李氏三杰”的李曰垓、李生庄、李生萱父子3人,他们是云南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的元老。李生萱(艾思奇)更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伟人评价他为“党的忠诚战士”。
  因为有了这些传统和人物,和顺这片土地不再偏远,虽山高路远,也值得回味和流连。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不停地拍照,恨不得把整个古镇装进手机,打包带走。
  走累了,停下来,在路边的云水轩吃现做的鲜花饼,并要了几杯现磨的咖啡。帅气的小伙子招呼我们上二楼,说可临窗对景慢慢品尝。我们移步登楼,临风远眺山村与古楼,大为快意,疲惫随之消散。室内一尘不染,简洁大方,墙上装裱着临写的《倪宽赞》,行间玉润,字里金生,不想古镇竟有如此手笔者,老板说是他妈妈写的。噔噔噔,我赶忙下楼,专程去看望他的妈妈。那位中年妇女正在很认真地做着鲜花醋,暗红的玫瑰在瓶中绽放,煞是好看。我们买了她刚做的鲜花醋,相信出自这位艺术家之手的醋,味道一定不错。
  有人说,来和顺10次,可以有10种不同的玩法,但若没有闲适的心情,也是不易领略到和顺骨子里的那种坦荡与和善的。然而我们以急行军的速度匆匆飘过,对这天光一色、半城古韵半城诗的地方真是有些抱歉。
  其实,和顺之美,不仅在景,更在于人。初到此地,便觉文风盛、人情真,镇虽小,但容万象。江南韵,边陲风,目之所及,心之所感,非笔墨所能尽述。虽走马观之,也不禁感慨:真是人间仙境,他日闲暇,必当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