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风
故乡是游子思念的地方,因为那里有熟悉的身影、难忘的故事。
有一次,我在川西拍摄了一张夕阳西下时一个蒙古包冒着炊烟的照片,顿时使我想起了故乡的炊烟。
我记得,小时候乡村的冬天很冷,每次放学回来,手脚都被冻得通红。回到家后,先到灶房烤火,等烤暖和了再回堂屋写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农村生活的时候,村里都烧土灶,一天三顿做饭要烧不少的柴火。因此,收集、捡拾柴火也成了每家每户的大事。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为柴火而忙碌着、发愁着。在农村,柴火的来源很丰富,树叶、树枝、杂草、农作物秸秆等都可以成为柴火,有时候还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买煤,作为做饭的燃料。记得在读高中的寒假期间,我就跟同村的大人到百里之外的西平县拉过几次煤。身体虽然疲倦,但心里还是有一种满足感,柴火有了储备,生活便有了保障。
那时,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雨雪风霜、无论是逢年过节、无论是早、中、晚,家家户户都会有炊烟升起,形成一道农村特有的景象。
在晚风轻拂的黄昏,我喜欢看故乡上空的炊烟。淡蓝的几缕炊烟,随着风的吹拂变换着不同的形状,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向下、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炊烟的近处是村庄,炊烟的远处是田野,还有映着晚霞的天空,如同一幅乡村水墨画,常常让我沉醉其中。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很穷,红薯是我们的主要食材,偶尔也会有其他食材,如:玉米、大豆、高粱等,吃肉的时候很少,主要集中在春节。平常谁家要是炖肉,那诱人的香味,随着炊烟的蒸腾飘浮在整个乡村的上空,让人馋涎欲滴。
长大以后,我便离开了故乡,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每回踏上故乡的土地,走在熟悉的小路上,路过村庄时,那袅袅的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升起,在半空中袅袅飘散,总是那样让人感到亲切和欣慰。
最近几年,退休后的我回故乡的次数多了。曾几何时,故乡的炊烟不见了。由于治理环境污染的需要,农村已经使用燃气灶做饭了。现在的饭菜也不再是填饱肚子,而是讲究营养均衡了,鸡鸭鱼肉也是饭桌上的“常客”。农民已经脱贫致富,正朝着小康路上进发。
现在的村庄,楼房林立、路灯通明、环境优美、车辆繁多,机械化的耕作让农民减轻很多体力劳动;空调的使用,使农舍冬暖夏凉;电视机、电脑的使用,使农民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通过网络可以把农副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足不出户就有人上门收购农副产品,减少了很多环节,节省了很多体力劳动。那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时代已经过去,唯有不变的是淳朴善良、勤劳节俭的民风;是“和蔼可亲、乡音难改”的乡情。故乡的巨大变化,抚慰了游子思乡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