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敬东
郊游踏青,五月暖风轻拂着广袤的麦田,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散发着阵阵新麦的清香,不禁勾起儿时麦收的记忆,往事如同一卷黑白胶片在脑海里浮现,每一帧画面都是那么清晰,仿佛昨日重现。
记得每年端午节前后,太阳一日烈似一日,麦子渐渐成熟,麦芒将时针指向正午,金灿耀眼,一片金色的海洋。
到了麦收时节,村里人便忙活起来。天还未亮,镰刀蘸着月光,在石头上磨得“嚓嚓”作响,接着便是生产队长嘹亮的吆喝声:“上地干活了!”继而整个村子都醒了,开门声、叫喊声、脚步声……夹杂着牛羊的叫声,嘈杂热闹,大人们下地干活,孩子们睡不着,索性爬起来到地里帮忙或玩耍。
那时麦收,学校照例是要放“麦忙假”的,孩子们虽不能和大人一起挥镰割麦,却各有各的活儿,女孩子提着瓦罐往地里送水,男孩子整理零乱的麦子,帮大人往麦场转运。当年我不过八九岁的光景,与几个年纪相仿的伙伴,常常是一边干活,一边嬉戏打闹。
麦子运到场里后,先要摊开晾晒,阳光下麦秆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生产队的拖拉机拖着石磙,在麦场上反复转圈,碾压过去碎麦草和尘土飞扬。其间,还要经过一两次翻场,直碾到麦粒从麦穗中几乎脱尽时,大人们开始翻抖麦秸,用叉子挑起一铺铺麦草,起场上垛……
印象最深的,就是用木锨扬场的情景。有经验的老农站在风口,用木锨将混着麦糠的麦粒,一锨锨抛向空中,每次木锨扬起时,都划出一道金色的弧线,麦糠轻舞着随风飘向远方,“黄澄澄的浮云”与“金灿灿的雨点”交织成丰收的画面。夕阳斜照,木锨扬起的麦粒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光,忙碌的人们,以及麦堆、草垛、农具,还有孩子们的欢笑声,勾勒出一幅质朴而热烈的田园画卷。这些场景,伴随着麦香混着汗水的咸味,木锨扬起的金雨洒落在麦堆的声响,已成为我心中永不褪色的童年乡愁。
麦收将尽时,地里总会落下些零散的麦穗。我们便去捡来,在火上烤着吃。新麦的香味特别浓,有时也会偷偷抓一把生麦送进嘴里,细细品嚼。
黄昏时分,大人们坐在麦堆旁歇息、抽烟、聊天,孩子们在光洁的麦场上追逐奔跑,时而跑上麦堆,踩出一道道或深或浅的脚印,时而在麦秸堆上打滚、翻跟头。麦秸又软又滑,摔在上面一点也不觉得疼。玩得累了,便仰面躺下,看天上的星星一颗比一颗闪亮,天空深邃湛蓝,夜幕星河,感觉那时的星星特别明亮。
如今想来,当时的生活确实清苦。大人们从早忙到晚,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孩子们虽不知愁苦滋味,但免不了帮大人干些零活儿。然而记忆中留下的全是快乐的片段,或许是童真的缘故吧。
现在农村早已不用镰刀割麦,也不用石磙碾压打场了。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开过,麦子便直接装进粮袋。效率自然是高了,人也轻松了,只是那麦收时节特有的热闹欢欣,却也随着旧式农具一起淡然消退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眷恋故乡那片热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土地和粮食才是最为珍贵的财富,它代表着人类生活的根基。我怀着对土地和农民的叩谢之情,由衷地祈愿,每年的麦收都风调雨顺,让那片片金灿灿的麦浪,都能颗粒归仓,这是对农民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儿时的麦香,承载着童年的纯真和梦想,故乡那温暖醇香的味道,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