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东
五月二十日下午,我去市图书馆参加了“典籍里的河南”中华传统晒书大会。
走进展厅,已有很多人在现场观看各自喜欢的文物和展品。大厅左右各有两个玻璃展柜,一面是碑帖展示,一面是古籍展示。右边玻璃柜里展示的碑帖有郑道昭的《郑文公碑》,颜真卿的《多宝塔》《争座位》,柳公权的《玄秘塔》,还有一套行书《集王圣教序》。左边玻璃展柜里共展出了六种古籍。展厅周围还展出了一些古籍散页,散页内容以《唐诗三百首》和《古唐诗合解》居多,大多为清代晚期的本子。
在参加这个活动的前一天,我已在“驻马店文旅”微信公众号上看了一些预告的古籍图片。我今天来的目的就是想近距离看看那套明万历刻本的《天中记》。展柜里展出的古籍有干宝《搜神记》和桓宽《盐铁论》,这两个本子属于“巾箱本”,就像现在的充电宝一样,尺寸很小,可以放在衣袖中,又被称为“袖珍本”。在看过旁边特大开本雍正刻《书经图说》后稍微移步就看到了那套用蓝色书衣装订修复过的《天中记》。
《天中记》是明代陈耀文编纂的一套大型类书,该书一共六十卷。陈耀文字晦伯,号笔山,明代郎陵人,也就是现在驻马店市确山县人。陈耀文著述颇多,而以《天中记》最为出名。在《天中记》的序言中介绍了该书的名字由来,大概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天中就是指现在汝南县境内的天中山,作者当时住的地方离天中山很近,便以此山为名;一个是作者想效仿太史公,有“著作藏名山之意”,借用天中山寄托心中抱负。
《天中记》最早刻本是在明代。近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的影印本底本是用的“四库本”,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线装和精装本的底本用的都是光绪年间“听雨山房”本。以此套明刻本为底本影印出版的作为普通读物的本子还未见到。这次展出的万历刻本,足见其珍贵之处了。不过,从记载和现场展示的册数对比判断,这次展出的明万历刻本《天中记》应该不是全本。
另外展出的两本古籍,一本是《泌阳县志》,一本是《上蔡先生语录》,都是清代的刻本。这两本书也都是残帙。展厅中的碑帖和古籍都钤盖有唐河图书馆的收藏印章,正如预告中所说是从唐河图书馆借来展示的。这些古籍都是驻马店市的乡邦文献,足见主办单位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