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3日
夏雨随想
  文/尤献国
  夏天到了,雨水也多了起来。在人们的脑海里,夏天,不仅是热的代名词,同时,也是多雨的季节。如果夏天不来上几次轰隆隆的炸雷,不来上几场大雨,河里不涨上几次大水,就好像不是夏天,这个夏天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雨水是庄稼的生命之源。今年春夏之交,几个省份遭遇了罕见的干旱天气。麦收之后,土地没有墒,玉米无法及时播种,这可急坏了视土地为生命的农民。为了不让土地闲置,他们想尽办法把玉米种上,夙兴夜寐地浇灌,期待着秧苗破土而出。进入7月以后,北方地区进入多雨季节。连续几场的及时雨浇灌大地,原先还露着大片麦茬的玉米地,十几天的工夫,就已被吸足了水分的玉米苗覆盖。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绿得发黑发亮的玉米苗,密密匝匝,孕育着秋天丰收的希望。
  夏天的雨是有生命的雨。它裹挟着千万年泥土的气息,穿越洪荒历史和天地轮回,化作今日的汤汤之水,润泽大地。正因如此,这世上才有了长江、黄河万年奔流不止,养育了中华儿女和华夏文明生生不息;才有了鄱阳湖、洞庭湖的碧波万顷和“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无限生机;才有了茫茫大海和如青海湖这样的咸水湖海,让世间万物具有了不一样的美色美味。
  夏天的雨是有故事的雨。这故事深藏于历史的星空和时光中,深藏于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造就了时至今日依然充满活力的历史文化。譬如地球演化过程中那一场一下就是十万年的大雨,塑造了今日地球上丰富的山川河流形态和北纬30度美丽的自然奇迹;譬如《山海经》中“女娲补天”的传说,讲述了女娲用五彩石补天、拯救人类的故事;譬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描写了古时华夏儿女战天斗地、战胜自然的伟大精神。当然外国也有关于洪水的故事,比如《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形成了另外一种文明的信仰。
  夏天的雨是充满诗情画意的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蛙,永远是夏天的主角之一,蛙鸣是夏雨过后最悦耳动听的天籁之音,那“咕呱、咕呱”节奏鲜明的蛙叫声,充实了儿时无忧无虑的夏天。雷阵雨甚或是狂风暴雨是夏天的常态,“东边日头西边雨”,是夏雨的真实写照。当风雨来袭时,黑云压顶,雨幕如帘,苍山大地如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卷,这画卷,被傅抱石收入了《潇潇暮雨》,也被李迪绘成了《风雨牧归图》。大雨过后,大人、小孩争先恐后来到沟边、河边,玩水、逮鱼,晚上到小树林里逮爬拉猴,使燥热的夏天充满了无限乐趣。
  一场大雨,能将夏日堆积的燥热一扫而光。雨后,空气清新,万物看起来都有了精神。地里的庄稼也痛快地饮足了水,猛然间长高了一大截!也许,有人会为夏天的酷热和多雨而烦恼,其实,我们应该感谢夏天、感谢夏雨。因为一年四季,唯有夏天阳光最盛、雨水最盈、果蔬最富,这是天地的馈赠,是大自然用炽热与丰沛编织的生命礼赞。夏雨涤荡尘埃,让万物焕发新生;骄阳倾洒能量,助草木肆意生长。我们踩着蝉鸣奔赴热烈,捧着西瓜品味甘甜,在雷雨与晴空的交替中,读懂了岁月慷慨赠予的蓬勃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