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9日
假期“屏幕管理”指南
  暑假里,孩子拥有了大量自由时间,该如何规范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此时,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屏幕使用公约”是个好办法。
  “屏幕管理”是当代家长的必修课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日均电子屏幕使用时长超过3小时,双休日更是高达8小时。接触过上千个家庭案例后,上海现代家庭教育研究所特聘专家朱煦发现,孩子上小学时,家长能够凭借威严限制他们使用电子产品,但到了初中,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多数家长便难以招架,在孩子的软磨硬泡下不得不妥协。因此,朱煦认为,家长应尽早满足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正常需求,并加以规范、引导。在他看来,制订“屏幕使用公约”,让管理从“被动限制”转向“主动规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屏幕使用公约’在孩子小学四五年级制订,效果最佳。”朱煦解释道,这个阶段是孩子过度使用电子屏幕的萌芽期,及时干预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屏幕使用习惯。“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以后,一些孩子可能会因为之前的限制产生补偿心理,沉迷其中;一些孩子早已因玩手机养成了不良使用习惯,此时再纠正难度更大。”
  “公约”的本质是成长契约
  朱煦表示,所谓“公约”,核心是“协商共识”,切忌父母“一言堂”。科学制订行之有效的假期“屏幕使用公约”,朱煦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家长要明确管理的目的。家长应清楚地认识到,制订“公约”的初衷是引导孩子科学使用电子产品,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而非单纯地为了限制孩子。“好的‘公约’应既能满足孩子探索数字世界的需求,又能帮助孩子培养时间管理和自律能力。”朱煦说。
  制订“公约”时要与孩子充分沟通,尊重孩子的意见。朱煦建议,可以以家庭会议的形式,家长先分享自己对屏幕使用的看法,如过度使用屏幕的危害、希望孩子如何合理使用等;再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喜欢的游戏、希望的使用时长等。讨论过程中,家长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不打断、不批评,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公约”各条款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比如明确限时类别,规定每天使用电子设备时间不超过1小时,每次不超过30分钟,要明确学习类使用时间是否包含在内;明确禁止使用的场景应尽量细化,如禁止吃饭、走路等场景使用,规定晚上9点后是“无屏时段”。同时,在“公约”中,应建立清晰的奖惩制度。朱煦特别提醒家长,奖励不应是延长屏幕使用时间,惩罚也不宜是永久取消使用权,以免背离引导的初衷,失去了“公约”的意义。
   从假期管理到日常自律的迁移
  朱煦表示,“公约”的核心是契约精神,家长要带头遵守,同时引导孩子明白信守承诺的重要性。刚开始执行时,孩子有违反约定的情况很正常,家长要温和而坚定地提醒,耐心地讲道理,既不应严厉指责,也不能轻易妥协。
  家长付浩分享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他与孩子约定了明确的屏幕使用时间,如果孩子因游戏、动画未结束申请延长时间,他会在时间结束后提醒一次,若提醒后孩子仍继续使用,则记录超时时长,从下一次使用时间中抵扣。“这需要全家人配合。”付浩表示,他曾因老人偷偷让小孩玩手机,不得不重新召开家庭会议,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参与监督,统一思想,避免“隔代纵容”。
  还有不少家长表示,从假期“公约”中培养的时间管理能力、自律能力等,可以迁移至日常学习中,帮助孩子实现从“管屏幕”到“管时间”的能力升级。 (转自《教育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