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战歌 烽火中的孩子剧团
(上接B6版)
开封市禹王台扶轮小学的暑假校园格外安静,唯有操场边的《烽火少年》塑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该校校长李强轻抚着被摩挲得发亮的塑像深情地说:“这是开封孩子剧团的缩影,一群孩子用歌声作武器,在黑暗中点燃了希望。”
教学楼里的扶轮小学孩子剧团纪念馆,200平方米的展厅浓缩着一段传奇。时间回溯——1938年2月,陇海铁路开封扶轮小学(今开封市禹王台扶轮小学)的操场上,当时的校长吴平正向学生们介绍一位新老师:“这位魏老师,教大家唱歌跳舞。”没人知道,“魏晨”正是红军女战士、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危拱之,她受组织派遣开展抗日宣传。
危拱之很快发现,这些铁路职工子弟有着天然的爱国热情。她带着学生们到医院慰问伤兵,演唱《慰问伤兵歌》时,“好多伤兵激动得流泪,从孩子的歌声中获得了勇气”。但她深知,“一时的热情不够,要把力量组织起来”。受上海孩子剧团启发,她向河南省委提议:组建开封孩子剧团。
3月8日,开封孩子剧团初次登上舞台,观众反响热烈。他们表演的《海陆空军总动员》,再现了各兵种抗日的场景;活报剧《流浪儿》讲述了孩子因父母被日寇杀害而流浪的故事,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台下观众泣不成声。
《新华日报》4月30日报道说:“3月8日黄昏,孩子们在开封县党部大礼堂出现了。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的处女作。会场楼上楼下挤满了观众。舞蹈《海陆空军总动员》从抗日骑兵演到抗日海军,直到抗日空军,台下一阵阵掌声中,孩子愈显得可爱……这是他们好的开端,愿在这伟大时代里,使孩子们肩负起抗日救亡的使命,使每个中国孩子都成为建设新中国的先驱。”
开封孩子剧团紧接着于3月10日、11日又在开封文化界慰劳河防将士募捐大会上演出,观众踊跃捐献。孩子们为抗日救亡尽了一份募捐的力量。4月上旬,开封孩子剧团赴郑州演出,受到郑州民众的热烈欢迎。
《河南民报》4月18日报道说:“偌大一个陇海大礼堂,竟挤得水泄不通。楼上并没座椅,都人挨着人站着,估计每日都在两千人以上。”在演出之余,开封孩子剧团把郑州爱好话剧的孩子们组织起来,帮助组成了郑州孩子剧团,播下了一批抗日救亡种子。4月14日,应洛阳各界的邀请,开封孩子剧团赴洛阳参加保卫大河南宣传周活动,在洛阳连续演出5天,轰动全城。洛阳抗敌后援会特制锦旗一面,上书“孩子抗敌先锋队”赠送给开封孩子剧团。
1938年5月,日军攻陷徐州后,沿陇海路西犯,开封危在旦夕。根据省委指示,5月23日,开封孩子剧团挥泪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和家乡,踏上了抗日救亡巡回演出的征程,先后到许昌、驻马店、信阳、潢川、南阳、镇平、淅川、南召一带演出,足迹遍布豫中、豫南的城镇和乡村。他们一方面演出救亡剧目,一方面办壁报栏宣传抗日,教民众们唱救亡歌曲。开封孩子剧团每到一地,都掀起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个个高潮。
1939年11月,“竹沟事变”发生后,开封孩子剧团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结束抗日救亡的历史使命,宣布解散。后来,党组织送一部分团员参加了新四军六支队,送另一部分团员去了延安。“这些孩子用纯真的表演,唤醒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全程陪同记者参观纪念馆的李强深有感触地表示。
暑假的校园很安静,走出纪念馆,《救亡进行曲》的旋律仿佛在耳畔回响——那是孩子剧团教给民众的歌,也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迸发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