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1日
巍巍太行铸丰碑
——“李向阳”原型郭兴的光辉传奇
  红色基因代代传
  (上接B7版)
  山因脊而雄,屋以梁而固。
  巍巍太行,是红色的山,英雄的山。无数抗日战士曾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以热血浇灌出独特的红色基因,将革命精神深深镌刻于山河大地。
  距郭兴事迹展览馆约20公里处,坐落着另一处红色教育基地——城关街道冯庄村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作为省国防教育基地、省社科普及基地及新乡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内陈列着2万余件抗战实物,构筑起穿越时空的历史长廊。斑驳的枪械、泛黄的信笺、磨破的军鞋……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烽火。
  展馆中,几件尤为珍贵的展品与郭兴相关:“独橛子”手枪、礼帽、千层底布鞋、围巾及数幅书法作品……“这些都是前些年郭兴将军及其后人捐赠的。”耿风泉指着那柄看似简陋的单发手枪介绍。2019年,央视专题片《南太行抗战往事》曾专门讲述其背后的故事——这把“独橛子”手枪,是抗战时期武器匮乏的生动见证,更是军民同心抗敌的历史缩影。郭兴身体硬朗时,常来展馆参观指导,并挥毫写下“军魂”二字赠予展馆。
  耿风泉一家三代从军,其父耿兰田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当年,耿兰田凭借对县城周边地形的熟悉,常下山配合郭兴开展工作,耿风泉与郭兴也成了忘年交。
  谈及“抗战烽火起太行”的峥嵘岁月,郭兴总感慨万千:“我们义无反顾投身革命,将青春乃至生命献给国家,只因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驱除日寇,还我河山!”
  当年,郭兴和同村的16人一同参军抗日,抗战期间便牺牲了13人。他们中有人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负伤壮烈牺牲,有人被俘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昨日并肩作战的战友,今日却已化作山河碑石。
  有人称郭兴为“李向阳”,他却谦逊道:“我不过是‘李向阳’艺术形象的原型之一。真正的‘李向阳’,是太行山万千抗日英雄的化身,如浩瀚大海;而我,只是大海中的一个浪花。”这份赤诚与谦卑,正是革命者最动人的风骨。
  今年6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赴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拍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烽火青春》。影片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还原了抗战时期武工队队长郭兴与耿兰田等战友在耿家老宅举石锤锻炼体魄的场景。镜头中,郭兴“革命战士勇敢杀敌需有强壮身体”的宣言掷地有声,展现老一辈革命者在艰苦岁月中的乐观与坚韧。
  一寸山河一寸血。硝烟弥漫的岁月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留下了永恒的烙印。辉县市委党史方志室党史研究专家任军安表示,辉县在抗战时期是日军与各路抗日力量激烈争夺的前沿阵地。这片浸染热血的土地,孕育了数不清的英雄故事。遍布境内的红色革命旧址,是无数革命先烈与太行儿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永恒见证。
  郭兴,这位太行山脚下的“李向阳”,不仅是英勇的抗日英雄,更是红色文化的鲜活象征——他的事迹通过电影、小说等艺术形式广为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烽火太行,群山巍峨立丰碑。郭兴自题诗道:“抗日烽火起太行,援朝横跨鸭绿江。旌旗挥动天山雪,饮马黄河弓自张。”寥寥数句,勾勒出其征战南北、矢志报国的一生。站立于郭兴事迹展览馆中,抬眼望去,庭院翠竹挺拔如枪,夏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先烈们的呐喊仍在回响。而那一簇簇“红色的星火”在展墙间跃动,燃烧着不灭的革命精神,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