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06日
告别戒烟认知误区 拥抱健康无烟生活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早已被科学证实,但许多人因错误观念迟迟不愿迈出戒烟的第一步。只有打破这些认识误区,才能真正为健康赢得转机。
  误区一:吸烟是个人爱好,和吃零食、喝酒一样无可非议,更是我的唯一爱好。
  烟草依赖并非普通生活习惯,而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慢性病。尼古丁作为强成瘾性物质,会重塑大脑奖赏系统,让人产生生理依赖。不过,通过尼古丁替代疗法、药物干预等科学手段,戒烟成功率可大幅提升,摆脱烟瘾并非无计可施。
  误区二:戒烟会导致体重增加,所以宁愿继续吸烟也不戒烟。
  吸烟对健康的损害已成定论,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部分吸烟者在戒烟后的一段时期内可能会出现体重增加,主要源于尼古丁戒断后味蕾敏感度恢复,食欲提升导致摄入过量。
  事实上,在戒烟过程中,通过保持均衡饮食(如控制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蔬果比例)、坚持低强度运动(每天30分钟散步或慢跑),既能消耗多余热量控制体重,又能释放内啡肽缓解戒烟焦虑,降低复吸概率。
  误区三:年轻人戒烟有益,老年人吸烟一辈子,戒不戒无所谓。
  戒烟没有年龄门槛,任何阶段戒烟都能收获健康红利。对老年人而言,戒烟能显著降低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风险,减少住院次数,提升晚年生活质量。即便高龄戒烟,身体机能仍能得到改善,减少家庭医疗负担。
  误区四:吸烟能缓解压力或帮助集中注意力。
  吸烟后大脑释放的多巴胺,会让吸烟者短暂地感到“放松”或“愉悦”。但随着尼古丁被代谢,身体会因尼古丁水平下降出现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戒断症状。此时吸烟只是通过补充尼古丁来缓解戒断反应,让身体回到“非戒断状态”,并非真正减轻压力。
  误区五:戒烟后偶尔吸一支没啥事。
  不少人认为戒烟后可以通过“偶尔吸一支”来控制烟瘾,觉得这种“少量尝试”不会影响戒烟成果。但尼古丁的成瘾性远超主观想象,戒烟后任何形式的复吸行为——哪怕只是轻吸一口——都可能成为重新成瘾的“导火索”。
  误区六:戒烟失败是因为自制力差、意志力不足。
  戒烟过程中出现烦躁、焦虑、情绪低落等戒断反应,并非意志力薄弱的表现,而是尼古丁成瘾的生理必然。戒断症状通常在戒烟后14天内最为强烈,1个月左右逐渐消退,属于正常生理过程。感到戒烟困难时,及时寻求专业医师指导,借助科学方法而非单打独斗,才是成功的关键。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