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8日
远离脆性骨折
  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听到老人因咳嗽或打喷嚏就骨折了,一个弯腰提物竟然将脊柱压折,雪天不小心滑倒将大腿骨“坐断”……这一个又一个意外背后其实隐藏着容易被忽视的真相——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字面意思是“多孔骨”,是因骨流失导致骨骼疏松多孔、脆弱不堪。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特点,故骨质疏松性骨折又被称为脆性骨折。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增龄后骨量流失密切相关。老年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有以下原因:
  1.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量丢失;男性随年龄增加,雄激素水平下降,也会引起骨质疏松。
  2.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对骨头牵拉、负重等功能刺激减少,致骨流失增加、骨形成减少。
  3.老年人外出活动少、日照时间少,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进食量少,钙、维生素D的摄入减少,易导致骨质疏松。
  4.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及药物使用也会引起骨质疏松。
  遇到脆性骨折,千万不要陷入误区。
  误区一:骨头发生骨折,手术做得好就行了。
  临床研究证据表明,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一次骨折后,再次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骨折后1~2年是再发骨折的高危阶段。若术后进行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有效减少再次骨折的风险。因此,初次骨折虽然手术效果良好,但术后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则很容易再次骨折。必须强调,脆性骨折患者应尽早进行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
  误区二: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就是吃钙片和补充维生素D。
  如果把人体的骨骼当作一幢“骨骼大厦”,那么钙剂就像是主要的原材料——砖头。虽然砖头至关重要,但仅有砖头,没有水泥、钢筋,还形不成人体坚固的“骨骼大厦”。治疗骨质疏松,每天补钙、维生素D还不够,还需要服用减少骨流失、促进骨形成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特立帕肽等,加固“骨骼大厦”。因此,对于老年脆性骨折患者,仅补钙、补维生素D还不够,这只是基础治疗,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规范治疗。
  误区三:俗话说“伤筋动骨100天”,手术后已吃了3个多月药物,骨头恢复得差不多了,停药吧!
  骨骼的代谢更新过程比皮肤及头发慢得多,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一般服用3个月才可改善骨代谢指标,服用至少6个月才能改善骨密度与质量。因此,与其他慢性疾病相同,骨质疏松症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治疗期间应对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是否充足、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监测。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影响中老人健康的常见慢性病。因此,提醒广大老年朋友生活中要重视骨质疏松症及其导致的骨折的防治,养成维护骨骼的健康生活方式。发生骨折后要尽早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治疗中要定期随诊,避免再次陷入失能的痛苦。
  (杨豪)